被赫鲁晓夫言语激怒毛主席拍板: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时间: 2025-03-02 04:02:23 |   作者: 媒体报道

  1982年10月12日,太平洋上一声惊雷炸响:中国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消息一发出,立刻在国际社会引起了震动:“中国研制的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成功……使中国同美苏法英一起参加了拥有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的国际俱乐部。”“这使中国开始有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即经受敌人突然发动的第一次打击并进行回击,给敌人造成没办法承受的破坏能力。”“中国由于这次试验成功,军队的现代化以此为杠杆将得以加速。”

  每当看到我国的核潜艇巡逻在祖国的万里海疆时,就不由地想起中国核潜艇那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想起共和国领袖们为核潜艇诞生所倾注的心血。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以后,主管国防科研工作的元帅抓住这个契机,立刻邀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海军政委、副司令员罗舜初,就研制导弹核潜艇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与会的任何一个人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美国不甘心他们在中国大陆上的失败,企图从朝鲜、印度支那和台湾三个方面来扼杀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对我国进行核威胁,公开宣布要帮助军队组编5个“原子师”,疯狂进行核战争叫嚣。——我国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匮乏,不仅面临帝国主义的核战争威胁,同时又遭受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上的严密封锁,实际困难很多……

  但是大家更明白,没实力就永远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地位。最后大家一致赞同抓住时机,进行核潜艇研制。于是,于1958年6月底起草了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的原子反应堆慢慢的开始运转,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动力用于国防的问题。关于和平利用方面,科委曾开过几次会研究,已有布置。在国防利用方面,我认为也应早作安排。为此,曾邀集有关同志,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拟以罗舜初、刘杰、张连奎、王诤等4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并指定罗舜初同志为组长,张连奎同志任副组长,筹划和组织领导这一工作。

  这个报告,以最快的速度先后获得周恩来总理、主席的批准。9月,二机部组建了反应堆研究室,负责核动力研究;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室,负责总体设计、研究和任务的安排落实。

  客观来说,在人民海军初创时期,苏联“老大哥”给过我国很大支持和帮助。但这种帮助是有限度的,而随着后期分歧的加剧,这种帮助越来越受限。

  1958年10月,率代表团访苏,签订了从苏联引进部分装备的协议,苏联方面除了部分常规舰艇外,对一些略先进,特别是有关核潜艇的技术资料完全避而不谈,就连代表团提出参观核潜艇的要求也被拒绝了。

  1959年6月,苏共中央致函中央,借口当时苏联与美西方国家正在日内瓦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提出中断对中国的若干重要援助项目。

  1959年9月30日,苏共中央代表团团长赫鲁晓夫,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来到北京。当天,中方最高领导人几乎全部参加了与赫鲁晓夫的会谈。会后中苏领导人不愉快的谈判,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在我访问中国期间,曾提出要帮他们制造核动力潜艇,我对他这种异想天开只是一笑置之。我告诉他,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苏维埃国家的海军拥有这种战略武器,一样能保卫你们的国土。还没等我说完,就激怒起来。接着我告诉他,希望在他们的港口设立长波台,中苏组成联合舰队以便于核潜艇在沿海进行活动。更加愤怒,他突然站了起来,挥舞着他那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支援我们,我们要自己搞’。这样,谈判不欢而散。”

  第二天上午10点,赫鲁晓夫神情抑郁地参加了新中国10年大庆的活动。他指着民兵方队,私下说:“这,将是核导弹下的一堆肉。”

  很平静。显然,赫鲁晓夫的决定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同样冷冷地回答了赫鲁晓夫:我们大家可以试试,这对我们也是一个锻炼。我们说的话都要记住。我们应该专家,撤回去也没有大的关系。如果能在技术上帮助一下更好,不能帮助就是你们的事了。

  国庆节过后,众所周知的一句名言便传了出来。宣告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国家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同年8月,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撕毁了全部协定,断绝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

  技术力量缺乏,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难以接着来进行。熟知兵家方略的元帅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建议把研制、氢弹放在第一位,重点保证。核潜艇暂时下马,留一部分骨干继续从事周期长的关键项目攻关,为下一步恢复研制做准备。、周恩来等批准了这一意见。

  消息传到陈毅那里,他舍不得让核潜艇下马,提出“我不赞成这方面的缩减,而赞成接着来进行钻研,不管要8年、10年或者20年,都应该加紧进行。”

  核潜艇研制工作暂缓后,从事此项工作的一部分同志转移到新的岗位,另一部分人则留下来长期默默无闻地做“铺路”工作,积蓄力量,期盼这一尖端项目早日重新上马。

  1965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科学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8月15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关于核潜艇研制的专委会议,宣布了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加快进行。

  周总理在会上指出:“核潜艇研制工作一旦上马,各项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巨大损失。”

  周总理还要求大家多谈谈具体落实措施,他说:“比如各单位分担的任务何时能完成?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需要专委做些什么工作?”

  周总理还特别强调:“在具体执行中,你们要多动脑筋,充分的发挥创造精神;研制核潜艇是高、精、尖科学技术,不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是难以完成的。”

  会后,中央专委办公室根据中央专委会决定和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分别向有关部门发出通知,明确研制核潜艇的三个原则:一是认真执行大力协同的方针;二是立足于国内,从现实出发,分两步走,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于1972年下水试艇,然后再搞导弹核潜艇;三是第一艘核潜艇既是试验艇,又要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力求配套,可当作战术艇交付使用。通知对核潜艇研制的步骤、基本建设、经费和协作项目安排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各项具体建议都规定了解决和落实的办法。

  然而核潜艇研制工程二次上马不久,又面临中断的危险。那时候,聂帅的处境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坚持己见:“抓国防建设,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1967年,6月25日,聂帅在民族文化宫会议大厅举行核潜艇工程会议,上午9时许,聂帅在的陪同下,身着军装,神情泰然地走进会场。

  “同志们!核潜艇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一项关系着国防建设的重要工程!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没理由让它半途夭折!毛主席关注着这项工程,中央将一如既往地全力以赴地支持这项工程!同志们,我们在困难面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这项工程工作量大,协作面广,一环扣一环,环环紧紧相扣,每一部分的工作都要从大局出发,只能提前,不能拖后,不要因自己的不分,影响整个进程,困难是很多很多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克服解决。同志们,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你们是经过党多年培养,多年革命斗争考验的战士!党和人民相信你们,一定能按时达成目标,一定能为加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聂帅的讲话一结束,会场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协调会开得很成功,会后,很多单位都动起来了。但也有少数单位迟迟落实不了任务。为解决这一问题,元帅亲自签批了一份包括核潜艇工程重大意义和若干强令性规定内容的“特别公函”。

  核潜艇工程办主任陈右铭带着“特别公函”和动员讲话提纲,直奔有关省、市、工厂、研究所,召开群众大会,传达贯彻,排除各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研制任务顺利进行。

  1969年核潜艇研制进入关键阶段。10月10日晚,周总理召集罗舜初、刘西尧及专家到他的办公室,就有关问题听取汇报。

  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总理几次以一个小学生的态度说:“你们好好给我讲讲,我不懂。”并且详细地询问原子钟、导航台的用途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国外在这方面的水平和我国研制的困难,以及哪些单位参加……

  1970年6月,核动力装置的研制和陆上模拟堆基地建设与设施安装、调试等工作已完成,准备启堆进行试验。

  7月15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周总理主持了核潜艇工程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当时到会的有、、王洪文、黄永胜、李作鹏、吴法宪,核潜艇工程的许多专家和工程办公室的人员也参加了会议。

  周总理用慈祥的目光看了看他,并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把头转向坐在他身边的元帅,轻声地问:“你认识他吧?”

  接着,开始了工作汇报。周总理听得非常仔细,不时询问每一个环节,及时而简要地作出具体指示。总理精确指出:你们说、现在的试验已经经过了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四大关,但是要记住:还有一个试验关!你们要注意,绝对不能以为已经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了,就不在乎了。哪一环节不加以注意,试验都要出问题!

  接着,总理又进一步地强调:“科学试验和革命工作一样、既要大胆积极,又要有步骤、稳妥地进行。当然,首先要有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但在具体工作上要做好。要设想各种有几率发生的情况,考虑各种可能。”

  为了能够早日实现人的决策,领导小组请缨能在毛主席为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作出批示的7月18日使反应堆开始提升功率。总理听了这个意见后作了认真的考虑,说:“现在可以预定7月18日提升功率但不要赶任务,一定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要以搞好为准,准备不好就不要在7月18日启堆提升功率。”

  当一位同志提出还有几率发生什么问题,要再进一步检查设备时,彭士禄同志插话说:“已经检查过了,没有必要再检查了。”

  总理马上严肃起来,批评他说:“要听别人的意见,要考虑不同的情况,不能来个不必要。人家给你设想,你们要各方面都想到。我们老年人总有点经验吧,要好好听听,好好设想,开始启动,注意测试数据,慢一些,细一些。”

  当汇报到试验结果会有几种可能时,总理鼓励说:“搞武器试验、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可能还会有牺牲。只要你们把工作做好,认真负责,就是失败了我也不责怪你们。只要总结经验教训,总是可以成功的。”

  会议开到18点30分、总理说:“今天就开到这里,明天上午再继续谈谈,请你们今天晚上再好好想想,看还有什么样的问题要注意的。明天上午9点继续开会。”

  第二天,与会人员8点到人民大会堂,当步入福建厅时,见总理已在那里看汇报提纲,陈右铭快步走到总理面前说:总理来得这么早,不是9点开会吗?总理说:“晚上睡不着。昨天刮风,我起来看了看天气。”

  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到齐了,总理说:“我早上起来问了问天气预报,11点以后天气才好。吴法宪同志,请你派我的专机送他们去哪里,告诉军区机场准备好午饭。10点半钟就由这里直接到机场去,11点就起飞。”在了解了去机场的人员安排后,总理又说:

  “现在预定,争取‘7.18’,但不要赶,要像你们所说的,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要以搞好为准,搞不好就不一定要在‘7.18’启堆提升功率。不要一开始试成就满足,到处报喜。不要知足,知足是保守。第一,完全成功是你们的成绩。第二,还要有各种设想,有各种设计。要扎扎实实地试验。试成了下水,还要长期可靠运行,运行中一定会遇上问题,还要改进。”

  “要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总理为试验定了十六字方针。

  “开堆!”一声令下,电闸送上神力。控制大厅里,气氛格外紧张,在场的领导和科学技术人员都紧紧盯住控制台上那一排排熠熠闪光的指示灯。

  就在同一时刻,在总理办公室里,灯光彻夜亮着。总理从18日18点开始,就关注着反应堆的运转状态,一连十几个小时,每隔一会就电话询问远在千里之外的试验情况。凡是关键之处,他都亲自过问。

  8月28日,反应堆、主汽轮机及核动力装置其它各项,都达到或超过原定设计的基本要求。中国第一个潜艇用核动力反应堆如同饱经忧患的胎儿成功分娩,诞生出世了。

  12月26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听取试验准备工作汇报。23时整,周总理和、副总理等一起来到大厅。

  陈右铭按照汇报提纲,汇报了核潜艇的总体研制、设施安装、调试的主要情况,以及下一步码头、海上试验的计划安排、组织领导、安全措施等问题。已经劳累了一天的总理,不时地在汇报提纲上纪录补充的情况,还不断地提出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当汇报试验计划安排时,总理问:“什么时间能做好海上试验的准备工作?”陈右铭回答说:“7月底可能准备好。”总理指示说:“不要急,要把试验做扎实点。我们第一次搞,要稳当一些!赶日子不必要,要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多花几天时间试验,取得经验,这样的代价是应该花的。造一个艇很不容易呀!那么多设备,全国那么多单位花了很大力气搞出来的,出了事就不好了。”

  总理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就这次试验的有关问题一一作了指示:“试验先码头、水面、浅水然后深水,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把试验工作做好,要组织好。”

  1972年6月,水下发射试验模拟导弹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军委副主席、副总理等领导在京西宾馆亲自听取了汇报。

  汇报过程中,叶副主席听得很认真,问得很仔细。海防导弹试验场的同志有些拘谨,开始是照着准备好的稿子读。叶副主席说:“你不要念,重点讲一讲,有些问题要作些解释,不然我们听不懂。”叶副主席一边听,一边问,还不时蹲下身子仔细看摊在地毯上的发射潜艇结构图。

  汇报结束了,副总理风趣地说:“他们汇报的意思我听明白了,就是要我们拍板,我完全同意。”

  叶副主席说:“就按你们的计划做试验。试验一定要组织好,不要出事故,不要砸了艇。打捞救生船要准备好。试验完了要向总理和军委写报告。”

  的指示很快传到了试验场,参加人员以严谨和勇敢跨出历史性的一步:潜艇水下模拟弹发射获得成功,跨越了水池和水下摇摆筒试验两个阶段。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了不起呀!这是中国人的创造!”

  叶副主席不仅在北京听取汇报,还亲自到核潜艇总装厂视察。1973年9月21日上午,叶副主席来到码头。他看了中国自行研制的导弹快艇、驱逐舰和常规潜艇后,兴致盎然地来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舷边。看到巨鲸似的庞然大物,叶帅显得特别高兴。他向正在核潜艇上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工人和水兵们连连挥手问好,并高兴地握着总装厂副总工程师张焕卜的手说:“请老师讲一讲。”接着,认真听了张副总工程师关于核潜艇构造和性能等情况的详细介绍,并对下一步试验作了指示。

  1974年8月1日,发布命令,将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2年10月12日,中国潜艇水下导弹试验发射成功!一代中华儿女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核潜艇和潜射导弹。“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为祝贺中国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0月16日,中央、国务院、专门向参加研制和试验的人员发了贺电:“......你们在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这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胜利。它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又有了新的发展。”至此,我国的核力量进入了两位一体的新阶段。

  3、新中国核潜艇破浪下水 周恩来强调16个字;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